面對108課綱,王欣國文準備好了!


2019-11-13 12:31天下雜誌

【文/王一芝;圖片/天下資料】

過去台灣教育像工廠,一個模子標準化,大多數人認定的成功只有一條路:考上好學校、找到好工作、賺到好多錢,考試教育以填鴨式作答和分分計較的輪迴,箝制孩子的學習動機,也造就了一代代在學校時提不起學習熱忱、進入社會後又對工作麻木無感的「無動力世代」。但或許,108課綱能成為解方。

半年前,教育部公布一項數據,台灣連續2年大學休退學人數超過9萬人,原因大多是「志趣不合」。很多人不禁要問,台灣的大學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無動力世代,從校園延續到職場

教育現場的觀察最直接,也最真實。大學課堂上學生或趴或睡,或乾脆翹課不來,「大學生就像一群死木頭,一點反應也沒有,」交大前校長張懋中氣急敗壞地說。

「休退學的學生還算好,」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觀察,沒勇氣休退學的學生更痛苦,每天上課睡覺、考試作弊,又因為成績差沒辦法轉系,只能像一攤爛泥般活著,虛耗5、6年才畢得了業,正所謂「無動力世代」。

勉強畢業的無動力世代,人力銀行一致指出,6成找的工作都和所學科系無關,再延續下去,造就職場不少對工作麻木無感、又缺乏動力的抑鬱寡歡中年人。

經常受邀到企業演講「找回人生熱情」的均一師資培育中心執行長藍偉瑩說,「企業出現的危機,也是過去長久以考試為主的教育問題使然,」她驚覺,這才是台灣現在最大危機。

過去台灣教育像工廠,一個模子標準化,大多數人認定的成功只有一條路,考上好學校,找到好工作,賺到好多錢,唯一的途徑就是考試。

填鴨式教育和分分計較的輪迴,箝制了台灣孩子的學習動機,導致他們在國際各項學科評量,長久以來都呈現高學習成就、低學習動機的兩極化現象。

強調回到教育「適性揚才」的初衷,成就每一個孩子的108課綱,或許能成為解方。 (...
強調回到教育「適性揚才」的初衷,成就每一個孩子的108課綱,或許能成為解方。 (劉國泰攝)

提不起學習動機,往往來自於找不到感興趣的領域。

「只要是孩子感興趣、想解決的問題,他的能力及願意投入的時間超乎想像,」一位教育現場的老師長時間觀察。

無奈即便是強調多元發展入學的現在,台灣的教育制度仍以考試為主,沒有給孩子時間或空間,去找到一件讓他渴望到廢寢忘食的事。

全台灣高中生在學測前2年半,都在全力準備考試,沒人有閒功夫去探索自己是誰、有什麼別人沒有的特質和未來的方向,更別提探究大學上千個科系在念什麼、以後能從事什麼行業。

考完學測,一個多月內就被趕鴨子上架決定申請科系,不少學生都是憑著想像、排名高低,填了親友以為有前途的科系,念了以後才發現和自己的性向不合。

「我就算重考,還是不知道要選什麼科系?」每年都有大一生這樣對葉丙成哭訴。

如同《經濟學人》所提及,如果東方國家仍持續重視內容知識,很有可能在這一波世界變革中被淘汰。

回到教育「適性揚才」的初衷:每個孩子,都可以是成功者

「孩子擁有學習熱忱,比考高分更重要,」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司長鄭淵全提醒。

強調回到教育「適性揚才」的初衷,成就每一個孩子的108課綱,或許能成為解方。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樹的能力評斷一條魚,它將終其一生覺得自己是個笨蛋。」

新課綱的精神,就是去回應每個孩子的個別性和獨特性,透過制度和課程的調整,提供更多元、彈性的學習,把學習的主導權還給孩子,幫助他們找出哪些事可以引起學習動機,走自己那條成功的路。

108課綱正在嘗試改寫台灣對成功教育的定義,考上好大學不一定是成功,只要找到自己有興趣的方向,每個人都可以成功。

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獨特性,讓他們適性學習,對現今的台灣社會很重要。

首先,適性發展能為高教面臨的困境解套。這幾年,大學不光是招不到學生,現有舊課綱的選才方式,也沒辦法找到對的學生,「大學教授比高中老師還厭世,根本是浪費老師和學生的生命,」幾個受訪的大學教授不約而同提及。

108課綱正嘗試改寫台灣對成功教育的定義,考上名校不代表成功,只要找到有興趣的方...
108課綱正嘗試改寫台灣對成功教育的定義,考上名校不代表成功,只要找到有興趣的方向,每個人都能成功。 (吳宙棋攝)

108課綱透過「學習歷程檔案」呈現每個孩子的多樣性,即使排名比較後面的大學,都有機會挑到喜歡又適合該科系的學生。就像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呂冠緯,身為全台成績最好的130人之一,卻不想當醫生,轉而投身線上教育。

各有專精長才且具備創新思維,也是台灣未來產業需要的人才。

過去,台灣產業主要以製造業為主,轉型之後,工業時代所培養標準性高、素質齊一的人才,很快就會被機器人取代。唯有適性發展的人才有辦法結合自己的興趣和潛力,在解決問題中發揮跨領域的創意,推動企業或產業升級,成為國家競爭力的保障。

適性發展更符合台灣社會未來的多元化發展。台灣少子化現象嚴重,每個年輕人都是極其珍貴的人力資源,適性發展讓每個人都能被社會有所用,發揮獨特的價值。

以前孩子夠多,可以靠考試篩選出菁英;未來孩子少,每個行業都要有人做,社會才能維持基本運作,「社會需要生物多樣性,」成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蘇文鈺觀察。

這些也都是以新課綱「自發、互動、共好」的核心理念,延伸至三面九項的素養表現,學習者主動善用各種工具開展與他人、社會的互動,達到彼此間的互惠共好。

老師、學校,準備好大躍進了嗎?

相較於芬蘭1994年開始漸進式往素養導向教學邁進,台灣這次的新課綱幾乎是想一步到位。

台師大教育政策與行政所教授陳佩英今年陪同芬蘭一位高中校長到花蓮參訪,校長回程感觸良多對她說,「108課綱對台灣教育是一個大躍進。」

既然是大躍進,過程遇到的困難和考驗可想而知。

新課綱操盤手、教育部長潘文忠深諳其中的複雜龐大,為了不重蹈過去教改的覆轍,他特別在2016年成立跨部門運作的「協作中心」,讓制定課綱草案的國教院和負責配套的國教署能夠橫向對話,做系統性的盤點。

當過國小老師、經過縣市及中央教育局處官員的長期歷練,也讓潘文忠很清楚,如果大學考招制度不連動,課綱絕對沒有成功的可能,於是再透過協作中心把高教司拉進來。「如果考試沒有改,老師和家長都不相信課綱會改,」擔任過協作中心規劃委員1年8個月的大園國際高中校長朱元隆說。

新課綱難度之高,前所未見,民間遍地開花的教師共備社群,由下而上給了新課綱支持的力量。

新課綱改變老師的角色,從單向授課到引導討論,還要與生活情境結合,不可謂不難,而近幾年基層熱血老師自發性組成百花齊放的跨校共備社群,成為最好的後盾,共同摸索新課綱的教學模式。

難關重重,但台灣教育不能不往前走

即使做足萬全準備,新課綱落地執行後,考驗還是接踵而來。

首要的挑戰就是師資問題。雖然民間力量風起雲湧,但不是強制規定,很難確保每位老師都具備素養教學的專業。根據金車基金會調查,僅有20.1%的老師表示全面準備就位,代表有8成老師還沒準備好。

另外,學習歷程檔案立意雖好,家長仍質疑不斷,包括偏鄉資源不足,導致學校開的多元選修課不足,亦或課程太搶手,學生選不到,外界都等著看,政府如何協調處理細節上的歧異。

看起來前方難關重重,但台灣教育不能不往前走。

當台灣還在新課綱落地實踐凝聚共識,2014年才公布新課綱的世界教育模範生芬蘭,已經繼續往前走,緊鑼密鼓籌備2021年即將推出的新課綱,方向是更打破學科本位、更跨領域。

蕞爾小島台灣,不能置身於世界教育新浪潮之外,改革一定要做,方向對了,如何愈改愈好,才是未來努力的重點。

●文章出處:https://udn.com/news/story/6841/4161719

了解課程與預約試聽

    我想了解線上/直播課程